……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
……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详见第8条注。朱子所谓“格物”云者,是指“即物而穷理”。即物穷理是指从事事物物上寻求所谓定理,是用自己的心在事事物物上寻求理,这是分心与理为二了。
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就如要在父母身上求孝的理。在父母身求孝的理,那么孝的理果真在自己的心中?抑或果真在父母身上?假如果在父母身上,那父母过世以后,自己心中就没有孝的理了吗?见小孩将要掉进井里,便会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小孩身上还是果出于自己心中的良知?以此类推,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则可知分心与理为二是错误的。
……若我所说“致知格物”,是将自己心中的良知推及事事物物中去。自己心中的良知,就是“天理”。将自己心中的良知之“天理”推及事事物物上,则事事物物都得其天理。将自己心中的良知推及事物,便是“致知”;事事物物皆得其天理,便是“格物”,这样一来,心与理就可达到合一了。
赏析与点评
自阳明提出致良知教以后,他在格物问题上有了更为明确的主张,指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至此阳明在格物问题上最终获得了一个结论:格物就是在事事物物上致吾心之良知。显然,对阳明来说,这个说法比“格物”即“正心”的解释更加圆融完备。
97/136
夫学问思辨行 ,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 2 。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则学之始,固已即是行矣。笃者,敦实笃厚之意,已行矣,而敦笃其行,不息其功之谓尔。
- 唐卡藏族的“百科全书”[图]
-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提出占有荆益二州以成帝王之业刘备占[图]
- (旦云)我回去也怕夫人觉来寻我(末云)我送小姐出来【寄生草】[图]
- 蒋介石看到红军主力在遵义就急调上官云相第九军参战令郭勋祺部由[图]
- 二,莱辛的诗画异质说诗的图画化和诗的音乐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看[图]
- 许询在京城停留了一个月刘惔没有一天不到他那里去刘惔于是叹息道[图]
- 本篇共有 则鲜活地反映了在魏晋时期的残酷政治环境中人们施展[图]
- 田舍田舍子犹言乡下人借指土里土气楚指说话带某地乡音鄙俚而不雅[图]
- 股大腿 门官国君的亲兵 咎归罪重伤对已受伤的敌人再加以伤害[图]
- 白面秀才落得争红颜女子落得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