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柳下惠:春秋时鲁国大夫,姓展名禽,字季。
(7) 遗佚:指被弃不用。佚,隐遁,不为世用。
(8) 厄穷:困穷。悯:忧愁。
(9) 袒、裼(xī)、裸、裎(chénɡ):均露身之意。
(10) 由由然:高兴的样子。
(11) 由:用。
孟子说:“伯夷,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服事,不是他理想的朋友,不去结交。不在坏人的朝廷做官,不同坏人讲话。在坏人的朝廷做官,同坏人讲话,就像穿着上朝的礼服,戴着上朝的礼帽坐在泥土和炭灰上。他把厌恶坏人的心情扩充开来,于是,同乡下人站在一起,假如那人帽子不正,他就羞愧地避开,好像会弄脏了自己似的。因此诸侯王尽管有好言好语来请他做官,他也不接受。他不接受,这是因为他以为接近他们就不干净了。柳下惠不以服事污浊的君主为羞愧,不以当小官为卑微;入朝做官,不隐藏他的贤能,一定依照他的原则办事;被弃不用,他不埋怨,处境困穷,他不发愁。所以他说:‘你是你,我是我,即使在我身边赤身露体,你怎么能玷污我呢?’因此他能高高兴兴地与任何人相处而不丧失自己,让他留下他就留下。让他留下他就留下,这是因为他不把避开当作高洁。”孟子又说:“伯夷气量小,柳下惠不严肃。气量小和不严肃,君子是不这样做的。”
卷四·公孙丑下
本篇第一章论述对战争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是天时、地利,而是人和,表现出孟子民本思想的一个侧面。第二章以下,多记述孟子在进退去就方面的言行,以及待人接物的事迹。其中如第二章记齐王召见而不往、第三章记在齐不受百镒之金、第十章记推辞齐王筑室供养之议、第十一章记去齐时对挽留者的言论,集中体现出孟子在君臣关系问题上的主张,即君臣是否融洽,关键在君王能否礼贤下士,至于礼贤下士的关键,不在待遇的优渥,而在能听其言、行其道。对于君王的这种要求,贯彻在孟子的行为中,显示了独立不羁的傲骨。第六章所记对王骧的态度,同样可见孟子的耿介作风。第五、十二章所记孟子与蚳鼃(蛙)、尹士的对话,则透露出孟子行为处事的灵活性,他的解释说明,既然有平治天下的大抱负,就不能以小节自限。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所以孟子在待人接物时既严于义利之辨,又不屑于气量褊狭、自命清高的“小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