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石家庄KTV招聘网 > 石家庄热点资讯 > 石家庄学习/知识 >  陕西延安等地的送亲行列里有一个“丑新娘”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

陕西延安等地的送亲行列里有一个“丑新娘”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

2022-09-07 05:03:46 发布 浏览 615 次

陕西延安等地的送亲行列里,有一个“丑新娘”和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女客们在一起。新娘身穿旧羊皮袄,用锅底灰把脸涂黑,搂着个押轿娃娃坐在轿中。据说这样可遮住新娘的美容,既可避免鬼怪拦截,也可防止路上出现其他麻烦。

抹黑脸的习俗在很多地方都风行。湖北、湖南讲究以黑锅灰拌茶油;湖北枣阳一带还要在新郎脸上抹完黑后告诉他要学“包黑子”(中国宋代名臣包拯);甘肃的东乡族等,被抹者非但不能恼怒,反而还要感谢大家。

婚礼上被注意的本来应是新郎新娘,但在甘肃临夏一带的回民婚礼中,还有席罢闹公婆的习俗。届时,他们被涂成大花脸,头上戴着高高的纸帽子,耳朵上挂着红辣椒,反穿皮袄,背上绑着一把破蒲扇,倒骑毛驴绕圈。乍听起来,似乎难以理解,其实这都是为了避邪并造成假象而改变了常人的面貌,以迷惑鬼怪。因为幸福来之不易,不得不设法保护自己。如果能够亲眼目睹一次,会发现那是多么活生生而且多姿多彩的服俗活动啊!对于正正规规办婚礼的人们来说,实在不如他们的婚礼更富有民间乡土的诙谐和纯真。奇异的婚礼服俗,是民间神祗崇拜与民间禁忌风俗的折光,是趋吉避邪心理的扭曲反映。

除此之外,还有争着脱新娘鞋讨糖的,或是冥婚中的木主服饰一如真人服饰等等,无疑为婚俗增添了奇异的色彩,同时又丰富了婚俗的内容。婚姻服饰关乎人生幸福,所以千年百代之后仍会受到重视。

跳丸、弄剑,属于手技类游艺,是一种用手熟练而巧妙地耍弄、抛接各种物体的技巧表演。因其所抛弄(跳)的器物不同,难易又略有差别。跳丸是将二个以上圆球用手抛接,可分为单手和双手抛接弄剑是抛接二把以上的剑,抛接时任由剑在空中翻腾,但必须保持剑把着手。剑的形体长大,比跳丸更难一些。至于跳丸剑则是抛接若干个(把)小圆球和剑,物体轻重有别,又要保持剑把着手,这就更难了。跳丸画像石跳丸也称为弄丸。这种游艺形式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了被称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一带,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庄子·徐无鬼篇》里记载了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弄丸”技艺高手宜僚,说:“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之难解……”。关于这段文字的释义,后世的学者各持一说。郭象注释道:“市南宜僚,善弄丸铃,常八个在空中,一个在手,楚与宋战,宜僚披胸受刃,于军前弄丸铃,一军停战遂胜之。”而成玄英疏云:“楚白公胜欲因作乱,将杀令尹子西。司马子綦言:‘熊宜僚勇士也,若得,敌五百人。’遂遣使屈之,宜僚正上下弄丸而戏,不与使者言……白公不得宜僚,反事不成,故曰两家(之)难解。”以上的解释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主题却都是反映了宜僚弄丸技艺是相当高超的。这也是关于手技耍弄的最早记载。不过,从这种技艺的高超程度分析,弄丸这种游艺活动当已有一段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了。从江南地区所发现的陶响球看,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弄丸”活动,当是由五六千年以前耍弄陶响球一类的手技技巧发展而来。兰子弄剑图跳丸发展到汉代,已经很普及,发现的图像和陶俑资料也较多。从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汉代的跳丸,首先抛接的数量能确认的有三至九丸,分单手抛接和双手抛接。二丸一例为单手抛接。单手抛接最多的是六丸。南阳县王寨出土的画像石,一伎正单手抛接六丸,而右手还要兼顾振轺。六丸在手上方飞腾,手下方还有六丸,有人认为这是为表演中不断增加飞丸的数目而准备的。双手抛接以三至七丸较多,而又以五丸之数最多。从山东微山县两城公社出土画像石上的弄丸图像看,当时抛接的飞丸有大小轻重之别,这比抛接大小轻重相同的飞丸难度相对要大一些。在抛接技艺上,汉代跳丸技艺,已经从单纯用手抛接发展到兼用臂、肩、跗(足背)、臀、足跟、膝的地步。抛接部位最多的有手、臂、跗、臀兼用的。因此,汉代跳丸游艺不仅难度增加了,而且花色的变换也增多了。跳丸剑画像石跳丸技艺在游戏时,抛接的圆丸数量越多,难度就越大。一般来说,到五丸之数时,要想增加一丸,非有二、三年功夫不可。游戏时银丸从手中有规律地连续抛接,就像喷射的泉水一般,如果是多人集体表演的相互抛接,更是银光闪闪,恍若流星行空,满台飞舞,令人目不暇接,既扣人心弦且气氛热烈。由于跳丸所具有的独特的技巧和艺术性,现今已成为杂技演出中盛行不衰的节目。

弄剑与跳丸大同小异,只是所用的器具不同。它的起源,至迟也可上溯到东周时期。《列子·说符篇》中记载了一位古代跳剑的杂技艺人兰子。兰子是宋国人,他自恃技艺高超,就跑到宋元公前献艺,他踩着比身体还高的高跷奔跑,边跑边弄宝剑。他的“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的高超“跳剑”技艺,令宋元公“大惊,立赐金帛”。这件事传出以后,有一位善于燕戏且亦名兰子的人起了贪心。他亦如法炮制去求见宋元公,结果,宋元公不但未赏赐他,反将其押人大牢,关了一个多月之后才放出。弄剑这种游艺是个最磨功夫的手技耍弄,它与跳丸一样,要掌握速度的均匀,动作的敏捷,刹那间判断的准确,眼、心、手完全一致。兰子跳七把剑,即使在现在亦属尖端水平,它为汉代及其以后有关手技耍弄游艺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跳丸剑应当是从东周时期跳丸、弄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汉代跳丸剑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不仅抛接的丸剑数量较多,而且也能兼用人体不同部位抛接。如山东沂南古墓出土的描绘跳丸剑图像的画像石上,一位银须飘忽的老年人,裸露上身,双腿微蹲,聚精会神地在抛接着支短剑,其中剑在空中,剑在手。有趣的是在老艺人的足边还放着个小圆球,说明他所进行的抛丸剑技能,既可抛接支短剑,又能抛接个飞丸,反映了汉代跳丸剑技艺确实身手弄玉图不凡。比宜僚、兰子的跳丸、弄剑技艺水平更高。在今天看来,也属“神技”了。跳丸剑也可以和其他百戏游艺形式配合进行,如成都市郊出土的画像砖中,一伎正左肘耍坛,右手抛接一丸一剑。抛接丸、剑数量虽然不多,但游戏者既要注意掌握陶坛的重心平衡,还要抛接丸、剑,一心二用,简直是妙乎神化了。

这种手技耍弄游艺形式,讲究的是抛接物体的数量,花色变换的巧妙,以及抛接之物的不同形状和大小差异。在表演时要求掌握好抛接的速度和动作繁旋回复节奏的协调,同时,还要做到眼、手、心完全和谐。从考古文物资料看,汉代手技耍弄游戏者有立、有跪,虽然用以抛接的物品比较简单,如只见丸、剑、丸剑兼用这几种,但抛接之物数量之多,花色变换之巧妙及在形体大小的不一和高度准确方面,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

手技耍弄游艺艺术,自诞生之日起便有很强的生命力,流传至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且一直盛行不衰,历经不同时代,不断翻新,难度不断增加。如梁代有跳铃,唐代有弄玉,宋代有跳弄花鼓槌等,其优异的技巧较以前更为高超。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