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经续记》中说:洞庭小青山里面出产茶叶,唐宋时期作为供品进贡。因为下面有水月寺,所以叫作水月茶。
《古今名山记》中说:支硎山的茶坞里面种许多茶叶。
《随见录》载:洞庭山里有茶叶,细小的就像岕茶末,味道甘甜芳香,俗名叫作“吓杀人”。产于碧螺峰的更好,名叫碧螺春。
《松江府志》载:佘山在府城的北面,以前有姓佘的人在这里修道,由此得名。山里出产的茶叶和竹笋都很好,有兰花的香味。所以陈眉公说:“我故乡的佘山茶与虎丘茶叶不相上下。”
《常州府志》载:武进县章山的山脚有茶巢岭,唐代的陆龟蒙曾经在这里种茶。
《天下名胜志》记载:“南岳古时叫阳羡山,就是君山的北麓。孙皓封国后,于是就把这座山称为岳,名字就是这样得来的。唐代时期产茶充当贡品,所说的就是南岳的贡茶。”“常州宜兴县的东南有茶山。唐朝时候的人们采茶入贡,所以又叫作唐贡山,在县城东南三十五里的均山乡。”
《武进县志》记载:茶山路在广化门外十里以内,大墩和小墩连起来簇拥在一起,形成山的形状。唐代的湖、常两地的太守,到阳羡制造茶叶来进贡,就从这里往返,由此而得名。
《檀几丛书》记载:“茗山在宜兴县西南五十里的永丰乡,皇甫冉曾经作有《送羽南山采茶》诗,可见唐朝时期的贡茶就在茗山出产。”“唐代李栖筠任常州太守的时候,山里的和尚进献阳羡茶。陆羽品尝后认为它的香味无与伦比,可以拿来进贡给皇上。于是就在洞灵观里建造了一个茶舍,每年制造上万两进贡。后来韦夏卿迁徙无锡县的罨画溪上,住在距离湖水一里左右的地方。许有谷的诗中说:‘陆羽名荒旧茶舍,却教阳羡置邮忙’,说的就是这个。”“义兴的南岳寺,唐朝天宝年间有白蛇衔茶籽落在寺庙的前面,寺里的和尚把它种植在庵旁,由此滋生蔓长,茶味极好,名叫蛇种。当地的人很重视它,每年争先恐后赠送亲友,官府不断索要去作为贡品。直到现在每到春天就如期采茶,清明那一天,县令亲自到卓锡泉水亭去躬请白蛇,典礼十分隆重。后来官府索取太多,山里的茶农深受其苦,所以袁高有‘阴岭茶未吐,使者牒以频’的句子。郭三益诗中说:‘官符星火催春焙,却使山僧怨白蛇。’卢仝《茶歌》:‘安知百万亿苍生,命坠颠崖受辛苦。’可见贡茶连累茶民,自古以来就是这样。”
《洞山茶系》记载:“罗岕,在宜兴的南面大约八九十里的地方。浙江与直隶的交界处,只有一座山冈,山冈的南面就是长兴山。两座山之间空旷的地方,别人叫作岕云。踏在这片土地上,才知道古人造的字很有深意。今天的“岕”字,只是注释说是山名。有八十八处景点前面横着特大的山涧,泉水特别清澈,滋润茶树的根部,使山上的土地很肥沃,所以说洞山茶是所有茶中最好的。从氿溯的西面逆流而上,经过茗岭,地势特别险恶。(在县城西南八十里的地方。)从氿溯的东面湖水分叉的地方进入,经过瀍岭,稍平坦,才能够通过车辆。”“所出产的茶叶,总共有四个品级:第一品,是老庙后。庙里祭祀的是山上的土地神明,瑞草丛生,所以这里的茶都很好。总共也不过两三亩的面积,苕溪的姚像先和女婿两个人共同拥有。茶树都是古树,每年出产的不超过二十斤,颜色淡黄而不绿,叶子的筋脉淡白而且很厚,制成了梗很少。放入开水里面颜色柔白就像玉露一样,味道很甘甜,芳香藏在味道中,特别深远,越喝越能够品出味来,让人如痴如醉。第二品,生产于新庙后、棋盘顶、纱帽顶、毛巾条、姚八房以及吴江周氏那里,出产的茶叶也不是很多。幽香白色,味道冷峻,与老庙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喝了之后感觉味道略有淡薄。这些都是洞顶岕。总之岕茶的品质到了这种程度,就像孤竹君、柳下惠一样,都可以称为圣人了。现在的人认为颜色很深香气很浓郁的是岕茶,只是听信传言罢了。第三品,庙后的涨沙、大袁头、姚洞、罗洞、王洞、范洞、白石。第四品,下涨沙、梧桐洞、余洞、石场、丫头岕、留青岕、黄龙、岩灶、龙池,这些都是平洞本岕。外山的长潮、青口、渻庄、顾渚、茅山岕,都不能入品。”
《岕茶汇钞》记载:洞山茶中比较差的,香味清新叶子很嫩,但是放在水里面香味就消散了。棋盘顶、纱帽顶、雄鹅头、茗岭,都是出产茶叶的地方。这些地方有老柯、嫩柯,只有老庙后产的茶叶没有这两种区别,梗叶茂密,放在水里面香气不会往外面流散,称为上品。
《镇江府志》记载:润州的茶叶,以傲山的最好。
《寰宇记》中说:扬州江都县蜀冈有茶园,茶叶甘甜就像是蒙顶出产的。蒙顶在蜀地,所以用蜀来命名此冈。上面有时会堂、春贡亭,都是制造茶叶的地方,现在已经荒废了,见毛文锡《茶谱》。
《宋史·食货志》记载:散茶出自淮南,在龙溪有雨前、雨后之分。